发布日期: 2008-10-09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39
改变政策导向,鼓励教师重视教学

    2007年11月,沈阳师范大学校级教学名师评选结束,在7位当选的教师中,唯一的副教授是该校软件学院的教师王学颖。按照该校的文件规定,王学颖直接被破格晋升为教授。

   2008年10月,在刚刚结束的职称评审中,该校副教授王新又一次因为在教学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被破格晋升为教授。
“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可以破格晋升为教授”,这是沈阳师范大学针对一些教师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鼓励教师把精力重新投入到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而出台的新举措。

职称评审开出“教学直通车”

“目前,高校教师在评职称时,更多的是依据本人完成的论文和课题数量及质量。这些内容看得见、摸得着,更加容易量化,在这种政策的导向下,老师们都去忙科研课题,就会对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有所轻视。”在解释这一政策的原因时,沈阳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于文明表示,学校根据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落脚点。而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确保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就要鼓励老师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教学和培养人才上。
“老师上了多少课,课程教得好坏,怎样考核和界定,有的时候很难。但是,不管有多难,我们认为,在大学里,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那么‘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无疑会使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于文明说。
2007年,沈阳师范大学出台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获校级本科教学名师奖的副教授,在职称评审中直接晋升教授职称。王学颖便是这项制度的第一个受益者。

“我们感觉有了奔头”

王学颖最终能评上教学名师,也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沈阳师范大学的校级教学名师评选是从去年上半年开始的,通过基层单位推荐、职能部门组织专家听课和评议、分别召开学生和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环节,需要历时一个学期的评选,才正式公布最终评选结果。然而对于这样“漫长”的评选过程,王学颖却觉得很值。
“这反映了学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王学颖说:“学校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教学上。这一政策的出台确实对很多老师起到了激励作用。”
该校教师黄淑伟今年已经近40岁,硕士学历的她因为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时候搞科研,到了评教授的年龄,却还没有考虑参评。这项政策出台后,她感觉是“有奔头了”。
“像我们这种学历不高、年龄又偏大的教师,原来评教授的希望很小,但这项政策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有了一些奔头。”黄淑伟说:“看到王学颖这个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感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己也希望能够通过提高教学能力和效果,实现自身的突破。”
“我们本科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但是按照学校原来在职称评审方面的要求,科研条件是评审的硬杠杠,这就导致一些老师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有了这样一项政策后,老师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至少在我的周围,已经有很多老师开始在教学上下工夫了。”王学颖说。

老师高兴,学生受益

“这是一件老师高兴、学生受益的事情。”于文明这样总结道。

有这样一个现象,在王学颖以这种方式晋升为教授之后,今年选修她所教课程的学生比往年要多得多,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专门打来电话,询问选课的事宜。“我觉得这对于老师、学生来说,确实是个好事。”王学颖说。
在记者采访中,该校软件学院大三学生房小可表示,王学颖老师的课讲得非常好,对于她评上教授,他身边的同学都是投了赞成票的。
“我们愿意听王老师的课,她的课不但讲得生动活泼,而且信息含量大,真正能学到有用的东西。学校出台这样的政策,王老师是受益者,我们觉得这项政策也挺好。”
对于学生的态度,于文明觉得这很“自然”:“新政策的核心就是鼓励老师好好给学生上课,最终受益的当然是学生,如果老师把给学生授课当成副业,学生自然不会答应。”
作为同事,黄淑伟说:“这段时间王学颖的人气特别高,学生们更爱上她的课。身边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和榜样,这对于我自己确实是个启发和激励,启发自己要认真思考今后如何搞好教学,激励自己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来源: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