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09-09-02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36
以学生为本 培养国际眼光
“近年来,很多内地学生希望到香港来念书,在一万二千多报名者中,我们只能收二百五十多名。竞争非常激烈。”23日,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就学校的管理和招生情况等问题接受了人民网记者专访。他透露,近年来,会逐渐增加在内地招生人数,因为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短期内大量增加。

  谈沟通 定期与学生见面 发邮件与学生交流

  在绿树掩映的校长官邸,我们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徐立之校长。令记者意外的是他的亲切随和,访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现年58年岁的徐立之风度翩翩,思维敏捷,妙语连珠。自2002年始任香港大学校长,除了处理一般校内事务外,还致力发展港大成为基因遗传方面的研究中心。他也十分重视与大学各方成员的沟通,多次出访与海外校友会面,并为港大筹募经费而到处奔波,还经常就大学各项事宜以个人名义给全体师生发电邮,被学生和校友视为一位亲切的校长。
  “香港大学教学和管理的特点,传统上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和诉求。一年有好多次。我要与不同的学生代表见面,尤其是新学期开学时,学生会下面有200多个学生的组织,他们的干事上任的时候我经常要去打打气。”徐立之认为,最好的沟通就是和学生面对面谈话,了解学生的意愿。“应学生代表的要求,我会定期与他们谈话。有时我也主动找几个学生代表谈谈话。同时,我还会视情况参加学生的很多活动。”

  谈学制 2012年本科“三改四” 港大任务艰巨

  “2003年—2008年我任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结束,下个五年计划,近期也将要制定出来。2012年要施行新学制计划,本科由三年改为四年。香港的学制目前都在改变,教学办法在逐步改良。扩大学生的参与度。”推广四年制教学香港大学任务艰巨,徐校长也深感压力和挑战。
  “我们首先希望学生的学科要扩、要深。所谓扩就是不同学科的学生可以跨学科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多选修课程,喜欢学什么科目都可以;所谓深就是其本学科要有深入探讨。要制定这样的计划需要时间,也有难度。将来五年的工作非常艰巨。”
  “加之学制三改四,学校要加一年的学生,同时还要增加非本地学生。这两个因素加起来学生的数目至少要增加三分之一,设备需要扩充,宿舍需要增加。”

  谈招生 教学模式国际化 50:1入学竞争激烈

  “港大在内地名气大起,主要是不同于内地的教学模式,港大显然能给他们完全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谈到香港大学的教学模式徐立之有自己的看法,“内地学生报考香港大学非常踊跃,主要是因为香港大学能给他们另外一种学习方法。港大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上课时学生都要参与,注重全能发展。学校鼓励他们在课外学习,有25%的学生有机会到国外或国内其他学校学习一年,学习科目与其专业可以完全没有关系。这样的学习模式比较新颖,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
  徐立之谈到内地学生在香港大学的表现评价说,“内地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很好,他们也愿意尽可能争取更多的机会去做交换生。同时学校每年也提供各种各样的奖学金,给内地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
  徐立之用数据说明了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的白热化,“去年我们只能招250名,却有12000人报名,竞争非常激烈。”同时他透露,“现在,香港的大学非本地生招生比例是10%,最近政府放宽要求可以增加到20%,但是不会一下子增加到这么多,要有配套的师资、设备、校园等等。以后几年非本地生会有所增加,但是增长幅度不会太大。”自从开放内地招生以来,非本地生源大部分是从内地过来,在三百多名的非本地生中,国外学生只有50多名,是从国外8000多报名者中选取的。徐校长认为也应该适当增加海外学生的招生人数,以保持香港大学的国际化、多元化。

  谈管理 舍堂文化独树一帜 倡导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舍堂即学生宿舍是香港大学是一大特点,他们完全是由学生们自主管理,甚至接受什么的学生也是由他们来决定的。”徐立之告诉记者,“我们没有权力要求学生怎么做,而是要和他们商量如何做。”
  “大学只能给学生提供服务,每个舍堂会有一位老师(舍监)与学生住在一起,但不是管理他们,而且服务于他们。其他的事情全由学生自已做决定。一个舍堂有不同学科,不同年级、还有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都在一起。他们自我管理,自己组织各种活动,所有来的外地学生都会得到当地学生的照顾和帮助。舍堂有个规定,同室的学生必须是不同地方的。这样有利于他们交流,尽快适应环境。”
  不同于内地的大学管理,在港大学生不是被管理,而是被服务。徐校长说,“学校通过学生会事务处与学生交流意见,也可以通过舍监了解学生意愿和需求,为学生做好服务。”

  谈学科 希望学生都有国际眼光 尽可能多修学科

  “让香港成为像剑桥、哈佛一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我上任时校务委员会主席给我们的一个目标。”现在6年过去了,香港大学距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距离?
  “其实,不同地方的学校背景是不一样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公布的“二00七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全球首二百所优秀学府中,香港大学已经跃居第十八位,所以我们还算是达到了目标吧。”泰晤士报大学排行榜是被国际众多大学认可的,2007年香港大学在世界200强排名第18位,这是所有华语大学中排名最高的。感到欣慰的同时,徐立之对这些看得很淡,并不以排名论英雄,还要看学校的内在素质,“不过这些排名参考的数据不一样,也代表不了学校真正的竞争力。香港大学非常国际化,教学时不同的人参与其中,谈话的内容都有不同的眼光,我们希望学生都有国际的眼光,香港大学在这方面还是不错的。”是否是一流大学,除了一些必要的学科指标,徐校长认为,更多的要看大家的口碑与认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谈学术 行政和学术兼顾 时间紧迫

  徐立之除了处理校内事务,还致力于发展港大成为基因遗传方面研究中心,面对两者,他感到时间的紧迫,“开始时,我想行政和学术一起做,但后来发现是行不通的。我的学科一定要与实验室非常接近,我的实验室在多伦多,但又不可能把实验搬到这里来。所以,每天晚上与国外进行视相对话。但实在吃不消,对他们不公平。”他解释说,“因为我太累了,我主张学术讨论时,大家可以随时插嘴,互相发言,但是视相联系对方讲话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这种状况维持两年时间,后来就停了。”
  徐立之告诉记者,“目前香港大学有基因研究中心,工作暂时由其他老师和学生做研究项目,我仅指导一下,并没有过多参与。我最近刚刚参与了一个关于单体图形研究的世界性合作项目,在这个项目里我担任了一个主持。”
  一提到学术和专业,徐校长更是滔滔不绝, “做基因研究主要目的是增加人类的健康,减少人的疾病。香港医学比较发达,医疗设备和制度都很好。在基因研究应用方面,把基金应于疾病方面的治理在香港可能要大力发展的。国内许多大型医院,病例很多,做临床实验比较重要。”

  谈合作 培养学生应与国内需求挂沟 与国际接轨

  “我们和内地大学应多多进行合作。交换生也有不少,相互交流很多。”
  “香港有十所大学,大学发展需要研究带动。但目前社会制度并没有把研究放在前面。香港是金融中心,很多学生选择财会金融专业,也有不少学生对科研和其他人文很感兴趣,但很少机会去这方面发展。因为在香港需要的人才不在这方面。”徐立之表达了他的个人意愿,“香港是国家的一部分,香港大学也是国家的大学,所以大学生的前途,应与国家的发展甚至世界的发展挂沟。培养学生更应与国内需求挂沟,与国际按轨。”
  谈到与内地大学的交流,徐校长介绍说,“‘北师大巨灾管理工程计划’就是香港大学一位老师和北师大的一位老师交流的结果,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个计划的目的是总结5·12汶川地震后,国家所做的救灾经验。研究整理的资料一方面研究生可以参与,将来也可以成为一个教学模式和题目,如果以后有同样事情发生可以做参考。我们的研究成果是公开的,不仅可以提供给政府,甚至可以给全世界公开参考。”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