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1-03-31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16
[水产与生命学院]群策群力,推进水产类专业、课程与师资建设

  2011年3月30日水产养殖系召开了全系教师会议,就当前学院水产类专业、课程与师资建设等进行研讨,会议围绕以下六个主题:

1.水产养殖专业大三短学期实践与生产实习改革

2010版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短3学期增加了一项实践教学。会上,大家对该项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如何实施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取得了共识。认为请专家做报告以及参观考察的方式,效果不是太好。并且大家一致认为,池塘养殖和大水面水产养殖是我校的传统学科方向,目前水产养殖专业的生产实习主要涉及池塘养殖,而在大水面水产养殖方面涉及甚少,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在大水面养殖方面的知识和动手能力。之后,经大家进一步讨论认为,短3的实习以大水面养殖为主,可考虑放在千岛湖等地进行,这一建议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目前学生的生产实习为6周,通常每位同学只能呆在一个实习点,使得实习内容仅限于该实习点所开展的对某种水产生物(如鱼、虾或蟹等)的人工繁殖或育苗生产,实习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贯彻大纲要求,因此虽然学生经历类长达6周的实习,但学生对养殖生产的全过程缺少应有的了解;如果在实习环节增加大水面的实习,不但能增进同学对养殖的感性认识,更有利于他们对水产养殖有更全面的认识。对此,也有老师建议把6周的实习分为两段,前三周进行虾类实习,后三周开展鱼类养殖实习,以弥补现有实习安排实习内容单一的缺陷,但这种安排的可操作性不强:即生产单位普遍不愿意接受学生的短期实习,变换实习单位更会使实习成本大幅度增加。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生产实习,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摸索和实践。

2.水产类课程建设

《池塘养殖学》和《大水面养殖学》曾是我校水产养殖专业最主要的2门专业课程,后来学科改革后将两门主干课程连同其他一些课程整合后形成了《鱼类增养殖学》,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国家精品课程。然而,由于该课程实际是由多门课程合并而来,而目前实际的总学时数仅相当于过去的一门,学时数非常少,致使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只能完成对原先池塘养殖部分的教学,而其他相关内容很难再有时间涉及,使得专业教学大大淡化,教学计划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因此有必要对鱼类增养殖学课程进行进一步建设,使不同的内容都得到加强。基于此,大家建议在国家精品课程《鱼类增养殖学》建设时,将内容进一步拓展,即将池塘养殖学、天然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室内闭合循环水养殖等内容都纳入到鱼类增养殖课程中。

3.学风建设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上海市教育高地,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目录外专业、上海市教育高地。这是两个在上海地方高校中颇具特色的专业,但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特点的限制,每年因重选专业离开本专业的学生数也不容忽视。因此,大家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感情:一是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开展系列专业教育,如举办“我的水产人生”等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水产界人士,和学生们面对面进行访谈;二是希望能有机会增加这些特色专业中本科生直升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三是建议请专业教师参与到招生工作中去,进行专业指导和提供参考意见,有利于入学后教师参与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

4.专业相关科技竞赛活动

鱼文化节在我校已实行多年,在打造校园鱼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大家希望能有机会开展水族造景方面的竞赛活动。活动包含面对学生的水族造景技能培训、选拔、比赛等环节,由水产养殖系和学生口子联合举办。

5.20112学期基层活动安排

会上,大家还就本学期基层教学组织活动进行了具体安排,包括实习任务落实、课程建设研讨等多项内容。

6. 青年教师培养

为了使本系青年教师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特别是能够在基层得到很好的锻炼,制定了水产养殖系青年教师锻炼计划,每年派出青年教师或去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业务培训,或去基层单位特别是国内著名的大型养殖企业蹲点或开展产学研,以增进其对养殖生产的了解,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根据会议讨论,初步确定了今年的计划:即陈再忠老师到复旦大学进修,罗国芝老师到宁波的某养殖企业进行产学研培训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