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08-09-20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36
体验课堂魅力何在
    体验课堂是近年来高校德育课改革中出现的一项新探索。它以体验为基本教学手段,通过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达成体验式教学目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充分体现人本关怀的崭新姿态、以清新而富有活力的教育流程、以饱含魅力的课堂情境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体验课堂魅力何在?我们不妨从教育学的视角进行分析。

  体验课堂使德育课由外在型知识学习向内在型意义学习转变。

  传统的灌输课堂注重教师对现有政治、道德知识及规范的传授以及学生对相应知识的记忆背诵,它突出的特点是重理性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外在型的知识学习而非内在型的意义学习。学生由于缺乏对相应知识的体验、感悟、反思、探索的过程,因此,他们更多的只是外在性地掌握了“关于道德的知识”而没有达成深层的体认以及信念式的接纳,出现主客二分、知行不统一的情况。
  体验课堂通过创设有意义的鲜活政治、道德体验情境,让大学生通过体验,在当下的德育学习中理解知识、澄明存在、生成价值、建构意义,达成了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增强了德育课的现实感、生活感、意义感、价值感。体验课堂成了知识与意义关联的桥梁,点燃大学生德育学习的兴趣,使德育课由外在的、约束型的知识学习向内在的、自觉型的意义学习转型。

  体验课堂实现了师生角色的重塑。

    在传统的灌输课堂中,教师被天然地认为其知识水平高于学生,于是,教师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和规范,学生以被动接受者身份参与学习,顺从接受。灌输课堂体现的是一种专制、霸权、单向的师生关系。体验课堂则通过创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体与自我心灵交往的情境,让师生在体验中对话、感悟、反思,生成新的道德境界,促成师生的共同成长。在体验课堂中,教师既是体验情境的创设者,又是体验流程的引导者,更是体验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学生则成了体验情境的共同创设者、体验流程的自觉推进者、体验过程的共同参与者。在体验课堂中,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体验的兴趣,点燃反思的火花,与学生共同交流感悟,探讨问题,分享思想成长的快乐。此时,师生角色得以重塑,教师已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为体验的创设者、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也从原来的被动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意义体验者、意义建构者和体验的共同创设者。

     体验课堂关注师生的生活世界,突破了社会实践的时空局限。

    当前,高校德育课堂基本特点是抽离生活式的理论灌输+案例论证。一份对广东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8所院校进行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目前德育课最缺乏的东西,按缺乏程度从大到小排序分别是:社会实践,占40.31%;生动热烈的气氛,占23.44%;平易可信的案例素材,占11.56%;对话、讨论式的学习,占9.38%;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讲解,占8.44%;帮助解决思想认识上的疑惑,占5.31%;其他,占1.56%。前三位的因素合计占75.31%。

    统计数据表明,德育课首先最缺的是社会实践,这反映大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已从知识型课堂向经验型生活范式转向,即大学生希望对主导价值的理解、体认、内化、外化超越知性课堂而实现生活回归。其次,德育课缺乏“生动、热烈气氛”,排第二位,这表明大学生希望德育课堂能突破现有专制、枯燥乏味的单向灌输模式,以体验、探究、对话、反思建构生动、热烈的民主型课堂。再其次,德育课缺乏“平易可信的案例素材”,排第三位,这表明大学生希望运用生活中可亲、可信、可学的普通人的案例素材对抽象的理论进行生活化诠释。调查结论总体上反映了大学生对德育生活化课堂的渴望。

 体验课堂通过创设多样化的生活化情境,如,冲突情境、问题情境、对话情境、道德叙事情境、生命叙事情境等,形成持续推进和发展的人工体验场,让师生在体验中感悟、对话、反思、探究,深度解读、体认、内化核心价值,生成新的道德境界,最终促使思想品德知、情、信、行和谐发展。

 体验课堂创设的人工体验场,把思想品德成长过程中突出的重点问题、关键问题、疑难问题以真切生动的社会、人生情境展示出来,把师生带进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模拟生态环境,融入精心设计的人生演习体验中。体验课堂超越了真实的社会实践时空的局限性,它把社会、人生浓缩成生态课堂,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了课堂体验最大范围的延伸,以及体验权利的最大平等,促使德育的灌输课堂向生活化课堂转向。

 体验课堂以人本关怀的根本价值追求、以德育课堂生态学习的新模式赢得了大学生的关注、青睐和喜爱,它是一种返魅的道德课堂,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它必将臻于完善。(赵 飞,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学院思政部,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