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谋划教育发展方略建好教育第一资源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党支部书记、司长王定华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历史性盛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进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十九大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心和力量,也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发展教育的第一资源。十九大报告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重点突出,要求明确,广大教师必须切实贯彻。而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四条基本方略,相关部门和教师们也应当认真学习领会,在工作中进行主动比对、牢牢把握。
一是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教育和教师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坚持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教育的对象是人,要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引导他们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三是坚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抓住关键环节,破解瓶颈问题,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增强教育生机活力。四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鼓励创新,普职融合,均衡发展,扩大交流,照顾弱势,让师生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五是坚持发挥教师办学治校的主体作用。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发挥教师作用,听取家长意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自主办学,社会参与。教育部门要确权、慎权、放权,妥当发挥权力的作用。六是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依法执教。提升教师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七是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做到校校上墙入屏,人人入脑入心,成为自觉行动。八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民生。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发展中补齐短板,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九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让学生爱护花草树木、践行垃圾分类、节粮节水节电,让学生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并在行动中加以落实,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十是加强安全教育。学生安全重于泰山,安全教育有用有效,安全工作突出重点,安全事故要划定责任。十一是加强国防教育。促进军民团结,开展拥军活动,广泛组织军训,磨炼学生意志。十二是加强海峡两岸和香港的教育合作。做好对港澳教育引领,促进与台湾教育交流,让“一个中国”观念深入人心。十三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改进学校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意向,鼓励增加人员往来,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四是加强学校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成为人民的新向往。必须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
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民生工程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优先谋划、优先支持、优先投入。
首先,要吸引优秀人才从教。鼓励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院校师范专业提前批次录取,提升生源质量。对符合政策要求的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和选拔优秀青年就读师范专业。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调整履约任教期限。
其次,要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研究启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大师范院校支持力度,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办好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
再其次,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统筹推进国培项目,分级分层分类开展培训,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提升整体素质,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教学技能,高校国培项目注重提升西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领航工程、领雁计划等举措,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成为新时代教育名家。
最后,要特别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重大历史交汇期,必须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定“四个自信”。讲好师德故事,弘扬高尚精神,把榜样力量转化为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来源:中国教师报